话说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大明王朝正统十四年,瓦剌军大举进攻边塞地区,明英宗决定听从王振的意见,御驾亲征,结果是什么?明英宗自己做了俘虏,王振被侍卫樊忠一锤砸死,脑浆蹦咧,挂了。土木之败,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。于谦挺身而出,艰苦经营,刷新内政,加强战备。 当时战败的消息传入北京城,满朝的文武官员顿时乱为一团,六神无主。十八日,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,同时北京的大户人家基本上都忙着搬家南迁。此时,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,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,征得皇太后的支持。被任命为兵部尚书,负责保卫北京。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首先,诛除宦党,平息民愤。斩杀太监王振亲信,打击宦党的气焰,平息众怒,初步稳定了内部;其次,拥立景帝,稳定政局。 当时,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工具。拥立朱祁钰即位,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能得逞,又便于统一部署,共同抗击瓦剌;再次,举荐人才,调兵遣将,妥善安排。于谦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。同时,从各地调来勤王兵,日夜赶造武器,装备军队。在北京周围。布置兵力,严把九门。注意日夜操练军队,迅速地提高战斗力。这样,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,以战为守,分调援军,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,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。十月初一,也先率一路兵马,经大同、阳和,占领紫荆关。长驱进入北京地区。十月十一日,瓦剌军逼近北京。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地区。后又改为进攻彰义门。于谦则派遣守军固守街巷,另在重要地带埋伏好神铳手、短。与敌军在彰义门外决战,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。 城中的百姓纷纷上城墙抛下砖头等物迎敌,最后击退了敌人。也先获悉明朝各援军即将到达。唯恐后路被切断,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,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地区撤退。于谦听说了也先撤退的消息后,便命令部队追击也先。也先一路狂逃,十月十七日,撤出紫荆关,不久退往关外。自此,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。后来也先也数次南下,结果都因明军防守严密,而未果。鉴于在和军事上双方面的失败,也先也失去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。 因为与大明王朝交战,所以又失去了经商的机会。在万般无奈之下,也先不得不放弃一切条件,无条件放回明英宗。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,从此被锁在南宫,整整七年。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,他不但软禁兄长,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浚,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。种种作为,颇让后人诟病。结果朱见济夭折,皇储之位空置。到了景泰八年,景泰帝突然病重,卧床不起。一时之间,人心惶惶。以亲王礼葬西山,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天顺元年,英宗论夺门迎复功,封石亨忠国公,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。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,杀于谦、王文等。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,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、王翱等贤臣,又先后平定了石、曹之乱,显现了英主的风采。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:“吾早晨拜天、拜祖毕,视朝。既罢,进膳后阅奏章。易决者,即批出,有可议,送先生处参决。”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“建庶人”(建文帝的幼子文圭,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),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,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,《明史》赞曰“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”。 天顺八年正月(1464年),英宗驾崩,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,享年三十八岁,葬于裕陵。有子九人,女八人。庙号英宗,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。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。做好人容易,做好皇帝难这句话用作明英宗朱祁镇的墓志铭,再恰当不过。 年少临朝、被俘番邦、兄弟争位、两朝天子······别说历代皇帝了,就是在普通人里,朱祁镇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也绝无仅有。作为明朝第六位皇帝,朱祁镇的出生是幸福的。经过了60余年的执政,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正值“仁宣之治”的太平盛世。9岁那年,太子朱祁镇登基。太皇太后与五位先朝重臣尽心竭力辅佐他。7年后,老臣、老太后尽去,小朱皇帝开始独断乾纲。对于朱祁镇这样一个长在深宫大内的幼稚少年而言,祖辈的荣光令他艳羡,做着英雄梦的他渴望自己也能如此。奸人王振曲意逢迎,投其所好,朱祁镇的悲剧人生大幕徐徐拉开。 两世为人的朱祁镇深知大位来之不易,更晓“人间万苦人最苦”的深刻涵义。复辟之后,上他无法再现父辈的“仁宣之治”,但在具体事务上他尽施仁德,不仅宽容对待弟弟代宗及其家人,还偿还了太爷爷明成祖朱棣的一桩公案。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天下,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,他的儿子朱文圭(2岁)当时被幽禁于中都凤阳,历经五朝50余年。朱祁镇感慨此举“于亲亲之义,实所不忍”。于是释放了朱文圭等人。可怜57岁的朱文圭因长期与世隔绝,出来后竟然也牛马都不认识。 而朱祁镇最为后人称道的,则是临终前废除了宫妃殉葬的陋习:“用人殉葬,吾不忍也,此事宜自我止,后世勿复为”。1465年,38岁的朱祁镇驾崩,谥曰英宗睿皇帝。而后世有史家将其列入《昏君传》朱祁镇到底是好是坏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