尹耕(1515年—?)字子莘,号朔野,明山西蔚州(今张家口蔚县)人。 尹耕聪颖好学,少负伟略,17岁中举,18岁中进士,历任藁城知县、礼部仪制主事、员外郎、河间知府,后“因其知兵”,被破格提拔为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,以四品衔,管领民兵,仕途可谓一帆风顺。但是,由于他嗜酒,又年少气盛、耿直豪爽,到河南不久即遭人诬告,被发配到辽东,几年后才获准回乡。 从此,刚30出头的尹耕就绝意仕进。他盖了一座书房,以家乡之山为名,曰九宫山房,在这里专心读书、专心著述,以另外一种方式报效国家。但是,当地方上遇到大的事情时,他依然积极参与擘画,遇到危险时,他依然挺身而出,报国之志从未消沉。 嘉靖年间,蒙古族俺答部不断侵入内地袭扰,京师也受到极大的威胁。而尹耕的家乡蔚县,地处宣府与大同之间,更处在战争的前沿。尹耕对当时的局势忧心如焚,他少年得志,极想干一番大的事业,“每欲提一旅横行塞上”,保家卫国。可是现在只能纸上谈兵了,于是,他将全部的才华和满腔的热情托于笔墨,写了多部谈兵的书:《译语》、《南秦记略》、《大同平叛志》、《塞语》和《乡约》等。其中以后两部书影响最大,《塞语》收入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分边情、形势、城塞、乘塞、出塞、抽丁、官军户、练习、保马、民堡、审机11部分,表达了他挥师塞上的战略思想,在书中,他向朝廷进言“汉之患在外戚,唐之患在藩镇,而本朝则以备虏为急,当以有宋为殷鉴”。《乡约》则提出了“先国家之急而后己私”的主张,表达了对国家防务的极大关注,书中详细论述了组织“民兵”的意义和办法。“今国家塞垣际天设险固矣,而复内治必尽民自为兵,视周不上轶乎?” 为了为国家防务提供更准确的历史和地理资料,尹耕又走出家门,几度到边关考察,写出了著名的志书——《两镇三关志》,两镇指拱卫京师的大同镇和宣府镇,三关指雁门关、宁武关和偏头关,这部书共14卷,“记内边外边之防护,山川关口之界限,人丁土田之繁庶,甲胄刍粮之储蓄,战守防堵之纪律,囊括经史,荟萃韬略”,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。尹耕还著有《九宫私记》、《朔野山人记》等。 尹耕的军事思想不仅表达在他的上述著作中,还反映在他的大量诗作中,尹耕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。清代诗人钱谦益、沈德潜在《列朝诗集》和《明诗别裁集》中都选有尹耕的作品,钱谦益称其“作为歌诗,沉雄历落,《秋兴》、《上谷》诸篇,有河朔侠烈之风”。清诗大家朱彝尊也在《静志居诗话》中说,“朔野以边才自负,一蹶不振,坎廪而终,诗如晓角秋笳,听者凄楚”。读这首《秋兴》可对尹耕的诗略作品味: 万里长风落树柯,乾坤今日未投戈。 空闻海国标铜柱,转见河湟起白波。 是处清霜埋战骨,几人明月听渔歌。 天涯憔悴三湘客,独报遗骚怨薜萝。